欢迎光临~河北ylzz永利总站贸易有限公司
语言选择: 中文版 ∷  英文版

贸易资讯

巴西地盘大人口多长着大国骨架为啥国际上说话

  打开世界地图,巴西的版图占了南美的一半,国土面积全球第五,人口超2亿,2012年P更是冲到过世界第六。可在国际舞台上,这个看起来“啥都不缺”的大国,总像个“背景板”。国际新闻里讨论全球热点时,很少听到巴西的声音;重要国际会议上,它往往坐不到前排核心;连报道时,引用巴西专家观点的比例也只有4%,而中国这一比例是23%。明明是块头不小的“大国”,为啥在全球对话里总没什么分量?

  经济“虚胖”:别人不依赖,自然没重视巴西的经济就像“看起来壮实,实际没力气”的巨人。2023年,它54%的出口都是铁矿、大豆这些从地里挖的、田里长的东西,而自己用的手机、汽车零件,58%都得从国外买。这就像家里主要靠卖粮食赚钱,穿的衣服、用的家电却全靠邻居供给,别人平时不会特意问你“想要啥”,因为你对他们来说“没那么重要”。这种“靠资源吃饭”的日子特别经不起风浪。2015年全球铁矿降价,巴西P一下子跌了3.8%;2020年疫情让大豆运不出去,经济又跌了4.1%。反观中国,现在是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,小到手机屏幕、大到桥梁机械,很多国家都离不开中国造的东西。当别人的日子离不开你,自然会认真听你说话,巴西缺的就是这种“被需要的底气”。巴西不是没想过搞点“硬产业”。上世纪70年代试过建汽车厂,可零件80%都得从国外进口,造出来的车比中国贵一半,最后没竞争过。现在全国智能手机里,本地造的零件只占35%,中国却能做到95%。没有自己拿得出手的产业,在国际上就像“没带礼物参加”,别人聊天时自然不会特意叫上你。

  历史留下的“习惯”:总跟着别人走巴西的“没话语权”,还带着老祖传下来的“习惯”。从1500年被葡萄牙人发现,到1822年,三百多年里,这片土地就是欧洲的“资源仓库”——殖民者把红木、金矿、咖啡一车车运回去,却没留下像样的工厂和技术。这种“只卖原料、不造东西”的模式,像根绳子把巴西绑在了欧美的经济车上。后很长一段时间,巴西还是没学会“自己拿主意”。从1822年到1970年的150年里,国际上投票时,巴西基本跟着欧美国家走,主动提出的只占全球的12%。就像班级里总跟着班长举手的同学,时间久了,自己有啥想法都不好意思说了。这一点和亚洲国家差太远。印度、韩国也当过殖民地,但后很快喊出“自己搞发展”。印度60年代搞“绿色”,让粮食能自己够吃;韩国70年代拼命造轮船、汽车,现在成了制造业强国。可巴西直到80年代,还在靠卖铁矿赚外汇,工业发展慢了一大步。这种习惯现在还影响着外交。2023年全球讨论人工智能规则时,巴西想发言,却因为自己没像样的AI企业,说不出具体,最后只能跟着美国、中国的调子走。没有自己的“核心观点”,自然成不了聊天的“主角”。

  没让人记住的“招牌”:软实力不够亮国际上想让人听你说话,光有块头不行,还得有让人记住的“招牌”。美国有好莱坞电影、苹果手机,中国有高铁、孔子学院,巴西能拿出手的好像只有足球和狂欢节。这些当然精彩,但在讨论气候、科技这些正经事时,别人不会因为你足球踢得好就多听你说两句。全球100个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里,巴西人当负责人的只有3个,中国有18个。不是巴西人不优秀,而是国际社会更愿意听“手里有真东西”的国家说话。就像开会时,大家更关注那个带了方案和技术的人,光会唱歌跳舞很难拿到发言权。巴西在科技上也没跟上。2023年花在研发上的钱只占P的1.2%,中国是2.5%。没有足够的投入,自然出不了厉害的技术。全球最牛的1%科技论文里,巴西只占0.8%,中国占20%。在5G、新能源这些新领域,巴西基本插不上话,别人讨论规则时自然不会特意问它意见。

  能改过来吗?现在的巴西也在试着变。2023年提出要靠亚马逊的锂矿造电动车电池,想在新能源里分杯羹;外交上拉着南美国家搞“南方共同市场”,希望抱团大声点。这些努力能让巴西摆脱“大而不强”吗?有人说最难改的是经济——卖铁矿、大豆赚钱快,搞产业又累又慢;也有人觉得历史“习惯”更,三百年的“跟着走”不是几十年能改的。但看,几十年前也是农业国,靠制造业一步步走到今天;印度靠软件产业,在科技领域也有了自己的声音。巴西的雨林藏着全球20%的淡水,地下有挖不完的矿,年轻人占一半以上。如果能把这些优势变成自己的产业,把“跟着走”改成“自己闯”,这个南美巨人或许真能在全球对话里“大声说话”。



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
二维码